必威体育betway

图片

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上观新闻:迎来诺奖季,收到屠呦呦回信,京沪合开的“屠呦呦班”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戏

发布时间:2022.09.30点击:380

  “因为怀疑是发现真理的起点啊,我们现在用的干青蒿也许本身就不合适呢?”

 “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又到每年的诺奖季。103日到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依序颁出,让人想起2015年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1210日新华社摄)

医学“后浪”当自强,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开展的“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试点专项”——“屠呦呦班”,上中医2020级中医学学子张建敏穿着白大褂,正演绎投入实验室里的屠呦呦女士。这是中医大基础医学院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屠呦呦的礼物》中的一幕。

 “因为怀疑是发现真理的起点啊,我们现在用的干青蒿也许本身就不合适呢?”在这出戏里,张建敏饰演的屠呦呦说,“不管是水煎还是绞汁,只要能研制出抗疟新药,能救人命,就应该大胆尝试。”2021级中医学(屠呦呦班)的常睿发,则以讲述人身份,在剧中呈现屠呦呦“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使命与担当。

事实上,2022年农历新年,屠呦呦班的同学就怀着激动心情,给她们的屠呦呦先生写信,探寻克难攻坚、永葆初心的秘密。近日,现年92岁的屠呦呦给同学们回信,“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有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做贡献的勇气和担当……我希望你们能尽快成长、超越前人,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栋梁,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活动中,2020级中医学(屠呦呦班)胡译方捧读这封回信内容,揭开中国“劲草”坚守到底的答案。最近,基础医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全体党员和中医学(屠呦呦班)学生代表等,通过情景剧、主题演讲、主题发言、捧读回信、师生共议等形式,开展“弘扬青蒿素精神 跑出中医青年加速度”主题党日活动,弘扬青蒿素精神,跑出中医青年加速度。“青蒿素故事是党的女儿书写初心使命的故事,是共和国医者勇攀医学高峰的故事。”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王飞说。

师生交流中,屠呦呦班的胡若璐坦言:“当初走进屠呦呦班,正是被屠呦呦这一响亮的名字和青蒿素的神秘魅力所吸引,被中医药的美好前景所激励;而先生这一番寄语,更让我明晰了在中医道路上前进的方向。” 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夏文芳希望屠呦呦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协作”的青蒿素精神,深耕专业所长,练就过硬本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屠呦呦班”学制九年、本博连读,守正创新培养未来中医拔尖人才,目前共有370名学生在读。在本科阶段,京沪双方培养单位组建联合学院,开展全程导师制度、导师团队制度建设,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优势有机结合,实现“早跟师、早临床、早科研”,师承要素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此后,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阶段(第8-9年级),选配国内顶级专家和研究平台为导师和培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时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博士学位证。上中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海峰鼓励班上学生学好经典、厚植基础、沉心静气,为扛起使命打好底色。

本文发布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2022930日,记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