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播电台: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主题教育读书班开班式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
发布时间:2023.04.26点击:143
今天(26日),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开班式,“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说,举办“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系列学术研讨会,就马克思主义与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落实到思政课和思政工作中等重要课题开展深入研讨。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谈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入选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形成具有“上海高校特点”“中医药行业高校特色”的“大思政课”品牌。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承担着引领社会先进思想的神圣使命,期待各位专家进一步深化有组织的科研,形成合力,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调研总结、产出特色成果,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名誉会长奚洁人在题为《熔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觉醒和精神自觉》的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之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熔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根本途径,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觉醒和精神自觉。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颜晓峰作题为《怎样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的报告,他谈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展现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造和思想创新,彰显了党和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文化自信。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顾红亮作《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理解斗争精神》报告,他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思想资源,以更好理解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内涵。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名誉主任段逸山在《秉承天地大德,坚持人民至上》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外,还由于它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契合。段逸山先生旁征博引,从《论语·雍也》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深入阐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会长郭庆松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凝心聚力的主题教育》报告中指出,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是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六次党内集中教育具有前后相继、一以贯之的特点,在时机上都是“正当其时”,在推进上都是“思想教育打头”,在内容上都是“聚焦问题”,集中体现党中央在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方面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考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曙光作《“第二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基础》报告,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华文明构成了命运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力量激活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华文明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同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中华文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传播奠定了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主题教育学习方案中安排了多场学术研讨会,5月-6月期间,必威体育betway还将举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高质量党建推动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本文发布于上海广播电台,2023年4月26日,记者:刘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