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中医好感悟|吾辈知“道”日 春满杏林时
发布时间:2024.10.28点击:11
时当盛夏八月,忆及六载之前,余方憧憬满怀,将入中医之门,成其学子。惜乎求学之初,未得先睹此书之风采,实为遗憾。庆幸者,六年光阴过去,余乃在读研之际,机缘巧合,得睹《身在中医》之卷。卒今六年,于学府及医馆所经之境遇,困惑与感悟皆因读书之缘而历历在目。其非教材,亦非医案,实乃一席对话也。李教授卅载业成巨擘,仍谦以同道之姿,热忱满怀,与吾辈促膝论道。乃将其行医卅余载之经历与心路,化为文字,字字句句,镌于吾辈心田。曰:中医人者,身居中医,心向中医,根扎中医,爱满中医。
民国以降,近代医疗之制得以奠定,西医遂据正统之位。遭西医近代化之潮流,中医学遭遇前所未有之危机与挑战。时当近代,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有识之士咸以为,欲求富强,必当摒弃旧日封建之文化,转而师法西方。乃至有“废止中医案”之议起,废止中医之思潮,一时风靡。
迄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创建,毛主席所推崇,当为:中国医药学,诚乃瑰宝之藏,当勉力发掘,以冀其精进。乃有“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之号召,中医药之道,由是而昌盛。虽行曲径,如亟图中西医之合流,偏颇于创中西医一统之“新医学”,然皆可资为鉴,化为宝鉴。医学界方以昔时之验教为鉴,乃悟学科之发达,自有其定程,非可躐等而至也。
四九年之秋,京华之域,金风送爽,万象更新。有“承古粹,立新章”之宏声,自首届全国中医药盛会之堂,响彻华夏,传之四海。习总书记垂注中医药道,殷殷期望,谆谆教诲,铭刻于万千岐黄之士心田,历久弥新。及至疫疠肆虐,百姓涂炭,中医药之术,大展鸿图,广施救治,颇见成效。于是,中医药之道,得以加速其传扬与发展,蔚然成风,惠及苍生。
东风唤得春潮涌,中医药之春至矣。然则,有真中医药之士,以迎此春乎?
春和景明,医道昌隆,乃吾辈所共愿。欲兴中医之道,窃以为惟在“传承”与“创新”二事。余身为中医药大学之学子,得近中医,察其奥,习其术,心向往之,矢志传承中医之道,扬其光,为中医复兴之伟业,虽才疏学浅,亦愿尽绵薄之力。由此深知“传承”与“创新”五字之重,亦知其中之难也。
必威体育betway育才,乃中医存废之关键。于校中,吾辈既习中医之经典,亦攻西医之病理生理;于医所,则兼用中医之汤药针灸,并借西医之血清生化、生物影像,此本佳事。然吾辈青年,惑于中西医之互释。此惑之源,在于“中医是否科学”之问。习总书记誉中医为古科学之瑰宝,源自临床实践与修身养性,受阴阳五行等哲学之影响,与数理化之现代科学异趣。中医在抗疫疗疾中,积丰富经验,成独特之理论体系,重辨证施治,随证用药,其不可重复性,实为其精髓所在。西医则多针对病症,定规范指南,具有可重复性。非体系之陈迹,亦无优劣之判。夫中医之道,非可轻以西医之法度、思维模式而代之,亦非得以西医之验证而驳之,乃至否定之也。评中医中药,当从其理论基础与认识角度出发,勿仅从治病疗效论之,以免传承仅得其形,而失其神,堕入刻舟求剑之谬,此亦非科学之道也。
医道之异于西学者,在乎思理之殊途也。故中医育才之道,首在思理之涵育。中医之理,乃中医思理之精髓,含阴阳五行、经络脏腑诸说。中医之才,必深研经典,洞悉中医思理之原委。余侍诊之际,见诸师耄耋之年,犹能诵《伤寒》如流,温故知新,其理论之固,乃其诊疗特色之源也。观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之经验,皆有理有据,可稽可考。然实践之教,亦不可或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余初涉临床,方知理论之重,及实践之不足,乃深自反省。故育才之要,在于广开才路,兼收并蓄,使诸生具广博之识,跨学科之思,此中医传承复兴之关键也。
传习之旨,在于发展。或云中医之不振,由未与国际合辙,宜借西医实验之术、器具以昌中医,庶几明中医之理,亦使外邦人晓然。吾未可轻言其不可行,犹夫四大奇书之初传海外,亦赖译官之力。故中西医交融之探索,固为要务,然必守中医之本体,而辅之以现代科技之手段,以服务于中医之道也,共襄国民健康之盛举。然欲穷学科之本原,终须返其固有之逻辑,犹治中华之学,必通华语。吾人当信中医,其思维之系,乃吾民智慧之结晶。不独使吾民信之,且当深入浅出,使其渗透于国人生活之每一隙;又当使世人信之,自验其效始,进而求其理,探其本也。
医道之传,人本为要。医者所执,深浅各异,术之精粗,高下之分。然医者之心,当以医德医风为至。临症之际,救人救病,抉择之间,须知医非独术也,乃关乎人之学也。故必究病之源,更察人之身心与命之质。每诊每治,宜铭“医者仁心”之训,修己之德,持谦、诚、公之心,尊生如己,无论贵贱贫富,皆以同怀待之。耐而听其疾苦,解其忧焦。以智识探病之本,定方疗之宜,缓其痛楚,复其康健。以高德赢人信敬,树中医之良范。
医道之崇,犹信仰也。于今之世,中医之道,犹能温煦人心,振奋智慧,使人感古老之智,悟和谐自然之浪漫。身居医中,心向医道,根深医门,情系医术。吾辈皆愿中医之道如春日之木,勃勃然生长矣。
阅读作品:身在中医(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