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中医好感悟|何其有幸,踩在了医林前辈的肩膀之上
发布时间:2024.10.28点击:12
对于《名老中医之路》,真可谓是久仰大名!在朋友的口中、书院的书单中都曾见到过这套丛书,俗话说事不过三,这次在“悦读中医”的书单中一眼相中此书,便开始以每日10页的速度每日品读。读着读着我发现我对中医的感情有变化了,我甚至重启了练字,写起《药性赋》的字帖。这就是好书对人的熏染吧。在此谨分享自己的三点收获。
首先,要学好中医一定要多读书,读各种书,且要分门别类有条理、有脉络地读书,读书就像种一棵树。在前辈们的时代里,书是非常珍贵的,他们往往需要省吃俭用,把接触得到的书通通熟读乃至背诵,甚至做许多的笔记与摘抄,这真是令我惊叹!我多久没有好好背过书了?也曾和同道们一起相约背诵《小儿药证直诀》与《伤寒杂病论》,最终他们都坚持了下去,而我却半途而废了,毕竟背书不像阅读,是真的要下一番死功夫的,对我来说死磕一段“变蒸”的内容就够我背上一个小时的。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与现在随时打开“大家中医”APP就能查阅医籍的轻松相比,当年的前辈们虽然书少却显然更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或许少即是多,科技的进步与生活的便利倒成了我们故步自封的借口?
徐荣斋先生说的“懒汉是种不出好庄稼的”对我来说也是当头一棒。前辈们每天的读书时间是多少呢?两三小时可以说是打底的,何任先生甚至说自己在读书时期每日在课外都规定自己要自学十几小时以上。我记得曾经读到《岳美中医话》中提到说医者一定要自律,要有恒、要专一、要入细、戒玩嬉、戒嗜好,当时只觉得惊恐,因为这份苦学功夫在我这儿尚是“个案”。读罢《名老中医之路》,方觉几乎每个人都在强调要抓紧时间看书、学习,即使到老年,他们仍慨叹自己年轻时不够珍惜时间学习、医术不够精进,我想,他们或许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吧。真是一种令人钦羡的人生状态呀!无他,唯有热爱!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于我们更快更好地达成理想很重要。我以前就一直很羡慕医二代们,因为我发现他们的父母很早就会带他们来医院或者医馆里耳濡目染地学,甚至对于大学学业、选专业、选老师甚至是科研上都多有要求与指导。而读了此书,我发现我没那么不羡慕他们了,因为我也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我学到了各位名老中医的学习思路,我发现他们对于临床问题钻研得很深,比如陈耀堂先生每天晚上都会回忆当天看过的病人,对于疑问之处会查书或请教老师,并制定好第二天的治疗方案。这份认真对待让我敬佩。还有那些看书、看诊、跟诊时候做的手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时记录下来,总结时候收获又能加倍。正是这些促使我一定要在读完此书之后写下这篇读后感,草草略读,不如嚼烂、内化后再次讲给大家听,受益最大的是我,而又在其他人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翻开此书的种子。
读此书最大的遗憾就是,我发现女性中医真的很少。书中读到一位凌耀星老师,她还是上海人,倍感亲切。她研究的是《黄帝内经》,这真是一本值得读一辈子的中医经典。说起来也有缘分,我曾经去北京参加过黄帝内经的知识竞赛,因为备战压力而加强了对内经条文的背诵和理解。不得不说,年轻时候背过的书、学过的习,是真的不容易忘!所以啊,最好的读书时刻要么是十年前,要么就是现在。
而读完此书最开心的地方就是,老师们为我们推荐了很棒的书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比如鼎鼎大名的刘渡舟老师讲了他学习伤寒论的方法,需要先打好《内经》及《长沙方歌括》等基础,而后反复读伤寒原文,接着就是推荐了七本不同医家的伤寒注解,互相参照之下最为理想,最终会生发出自己的理解。由浅入深,由博返约,实在妙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虽然读完此书,仿佛拥有了一本武林秘籍,但如果不能踏踏实实去践行,再好的秘籍也与普通纸张无异。接下来就要静下心来,听话照做起来!最近我开始体会到学习、看诊的生活并不都是苦的,读书时也会出现那种恍然大悟的激动!接诊时也会有被患者认可的感动!愿与各位医者共勉!
阅读作品: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全四卷
作者:陈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