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betway

秦文廷:“一只”手撑起一个家

szb1222003_001_01_s.jpg

秦文廷给肉牛喂水

记者 谭艳波 李小华 文/图

12年来,他不但没有因右手残疾自暴自弃,还把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得有模有样,凭一只手撑起整个家庭,受到当地干部群众一致称赞。他就是大歇镇龙王村肉牛养殖大户秦文廷。

右手意外受伤失去劳动力

今年55岁的秦文廷,常年独自一人在老家大歇镇龙王村的山上养殖肉牛,妻子和孩子则居住在相邻的龙沙镇。

43岁那年,秦文廷和当地许多年轻人一道,外出务工挣钱,在一次生产中,因为机器故障导致右手受伤,被评为肢体二级残疾。

在牛圈里,秦文廷一边喂牛,一边向记者讲起当年右手受伤的经历:“2010年在广州纸品厂开挤压机器,由于电路出故障使右手受到挤压,骨节严重变形,在医院住院治疗了6个月,后来又在康复中心调养了6个月,一共休养了一年。”

在工厂的照顾下,秦文廷一边养伤一边调整心态,休养结束后,回到厂里当起了保安,接着又上了4年班。

天有不测风云。本想着安心把保安这份工作一直做下去,没想到,2015年,工厂却因经营不善破产,秦文廷只好回到家乡。

虽然及时进行了治疗,但秦文廷右手的五个手指还是不能自由活动,刚回家那会,他靠一只手几乎做不了农活。

因地制宜选准肉牛养殖业

因为右手失去了劳动能力,干什么事都不方便,刚回到家乡那会,秦文廷真是一筹莫展。“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还很多,必须要做点什么。”秦文廷苦苦思索着,想到儿时上山放养耕牛的经历,最后,他决定从家乡的这片山林里“做文章”。

老家地处山林,周边林草资源十分丰富,秦文廷决定因地制宜,走肉牛养殖这条道路。

说干就干,凑足了几万块钱的本钱后,秦文廷买了7头牛在大山上放养,两年后,牛群繁殖到了10几头,但是放养的牛因为在山地长期奔跑,体力消耗比较大,导致牛的体重增长缓慢。于是,他选择把牛群赶回家,搭起圈舍,开启了圈养模式。

冬季叶落草枯,从放养改为圈养,肉牛的草料也变得紧张起来。为保障肉牛的草料充足,秦文廷“盯上”了当地成片的玉米杆。

“别人家的玉米收完后,玉米杆就丢弃了。我的手又不方便,于是我就请人把玉米杆粉碎装回来,在冬季和春季喂牛,这样一来,牛群就不缺草料了。”秦文廷看着封装好的一袋袋碎玉米杆说。

粉碎后的玉米杆草料经过封装发酵,就成了肉牛的一道“美食”,是肉牛冬季的主要食粮。漫长的冬季,如何保存好这些草料也有一定讲究。秦文廷说,每一次取完草料后,都要把袋子仔细密封好,不然漏气后草料就会发霉腐烂,牛群在整个冬天就没有草料来喂养了。

精心发展肉牛养殖见成效

在秦文廷的悉心经营下,他的肉牛养殖规模逐年壮大,最多的时候达到了30多头。如今,他的肉牛产业发展得有模有样,效益也逐渐显现。

秦文廷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每年他都要卖出几头肉牛,今年过完中秋节,他就联系到买家,按照18元每斤的价格,出售了12头肉牛,一下收入了22万多元。

据了解,在养殖过程中,秦文廷不仅仅养殖普通肉牛,为了改进肉牛品种,提升牛群价值,他还特地花了一万多元引进一头西门塔尔母牛,目前已成功产下第一胎,以后将产下更多的优良肉牛。此外,他还充分利用肉牛的粪便,用作中药材的农家肥,目前已发展了近两亩黄精和一亩石菖蒲,以此增加产业附加值。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秦文廷满怀信心地说,明年除了养好西门塔尔肉牛,他还打算再买进几头母牛,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将肉牛产业做大做强。

[打印]

[责任编辑: ]